中国是新西兰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约占新西兰对外货物和服务出口的30%,是新西兰乳制品、肉类、木材和水果的最大单一买家。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与新西兰建交的第50周年。有数据显示,中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在建交之初仅有700万新西兰元,到2008年两国签署自贸协定时达到63亿新西兰元,之后双边贸易额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到2019年突破300亿新西兰元。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的情况下,中新两国双边贸易依然“逆风”增长,2021年两国贸易额同比增长高达36%。
今年3月3日,新西兰新任驻华大使毛瑞(Grahame Robert Morton)到访中国贸促会,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就中新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两国企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日前,他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过去50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贸易关系取得重大进步。正如在人文交往和我们共同的全球环境方面的联系一样,贸易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瑞向记者介绍:“中国和新西兰最初的自贸协定于2008年正式生效,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成功。此后,两国双边贸易在第一个十年即实现4倍增长。时至今日,双边贸易额仍在不断增长,并且相对平衡。”
他告诉记者,2022年,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但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依然接近380亿新西兰元。市场上可供两国消费者选择的产品让两国受益,无论是来自新西兰高品质的食品饮料和专门的医疗设备,还是来自中国的在新西兰出售的各种各样制成品,甚至包括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
“新西兰坚决拥护自由贸易,以及支持自由贸易的地区和国际组织。我们寻求在世界贸易组织商定的框架下与所有的伙伴开展贸易,制定具体的开放性的地区多边协定和符合世贸组织承诺的双边自贸协定,为我们的企业提供更多机遇。”毛瑞表示,新西兰和中国在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在内的地区和多变框架下开展合作。两国都是2022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员。
同时,贸易也会影响其他重要领域,例如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在2022年举行的第12届世贸组织部长会上,新西兰和中国承诺在包括渔业补贴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贸易应对等重要问题上共同合作。”他介绍。
去年8月18日,中国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工作组正式成立。DEPA是全球首份数字经济区域协定,新西兰是这一协定的成员国之一。对此,毛瑞表示,DEPA涵盖数字经济的方方面面,支持数字时代的贸易。这一协定是开放的,欢迎达到标准的其他各方加入。
“我们很高兴看到数字协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收到包括韩国、中国、加拿大和哥斯达黎加等的加入请求。新西兰非常希望数字协定可以成为一个探路者协定,吸引其他方加入。我们期待与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继续讨论。”
2022年,《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毛瑞认为,对企业来说,执行协定条款对保持规则清晰、可预测很重要。自贸协定的升级被视为新的机遇,能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新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虽然此前两国签订的自贸协定已经为98%的新西兰出口产品和100%的中国出口产品提供了免税准入,但过去10年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使一些新的元素未能被包括在内。
除了在货物和服务的市场准入上有所改进之外,升级协定通过减少繁文缛节、节省时间、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增强了两国贸易的便利性。双方也通过协定升级承诺在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小企业和竞争政策等新的领域合作。
“对新西兰来说,升级协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驱动经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西兰这样一个依赖贸易的小型经济体来说,对贸易架构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承诺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为全世界各经济体都带来压力的背景下。”
2013年,中国跃升为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后连续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此,毛瑞表示,新西兰和中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涉及许多方面,正如两国广泛的双边关系一样。“我们期待今年能以面对面的方式举行会晤。”
毛瑞说,《全面和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所持的标准是世贸组织适用标准的延伸。新西兰支持有意愿并且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经济体加入这些协定,使之发展壮大。作为上述协定的成员国,新西兰已经收到中国加入两个协定的正式申请,未来将依照流程开展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新西兰也肯定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出努力,愿意同中国分享改善营商环境的经验。“2019年以来,新西兰筹划并举办了7场营商环境研讨会和交流会,新西兰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的官员在会上作了数次报告。我们希望未来一年继续开展这项工作。”毛瑞说。
“作为使馆,我们期待着今年晚些时候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迄今为止,新西兰参加了每一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们预期今年会有相当数量的新西兰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首次到访中国。与此同时,我们欢迎更多的中国学生、商务访客和游客在2023年再次来到新西兰。”毛瑞表示。(本报记者张寒梅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禹松
声明:本文文字转载、图片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