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报告强调,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统筹稳外贸、稳外资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中国动力。
一、构建制度型开放新体系,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报告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口规模首破25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增长,这背后正是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力。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外资准入全流程在线办理,海南自贸港对标CPTPP规则开展压力测试,深圳试点跨境数据分类分级流动,这些改革实践正在形成可复制的制度成果。特别是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后,2024年新设外资企业5.9万家,在华外资企业贡献了近7%的就业和七分之一的税收,充分彰显了制度型开放的强大吸引力。
二、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构建现代流通新体系
面对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我国正通过三大创新重塑外贸竞争力:
跨境电商升级 服务贸易突破
2024年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14.6%,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38.5%。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试点,数字贸易、文化贸易成为新增长点,DeepSeek人工智能、《哪吒2》影视出口等案例展现了服务贸易的巨大潜力。
绿色贸易转型
通过碳关税应对机制和新能源产品出口,我国正从"制造优势"向"绿色优势"升级。光伏组件、锂电池等产品出口增速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深圳盐田港创新"抵港直装"模式,将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
三、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新品牌 报告提出"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迈出新步伐。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外资参与生物医药分段生产试点,允许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开展股权投资。上海莘庄工业区通过专班化招商,2024年新增外资研发中心30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57家。这些举措推动外资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集聚,2024年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提升至3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构建全球供应链新网络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0万列,通达欧洲25国220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增长28%。报告强调"统筹重大工程与民生项目",兰张高铁、中老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加速推进,同时注重"小而美"项目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自贸区吸引投资超20亿美元。面对地缘政治风险,我国建立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2024年对外投资备案(核准)金额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5%,产业链布局更趋优化。 五、拓展多双边合作空间,完善全球治理新机制 在区域合作层面,我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加快加入CPTPP和DEPA进程。2024年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外贸总值30.8%,海南自贸港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2%。在多边领域,我国坚定维护WTO核心地位,推动渔业补贴等规则谈判,2024年在WTO框架下提交提案12份,数量居全球前列。通过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我国正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关键之年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我国正以制度型开放重塑外贸竞争优势,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跨境电商的"买全球卖全球"到"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扩容,从自贸试验区的"压力测试"到海南自贸港的"早期收获",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能。正如报告所宣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是全球投资者的热土,是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